平生不识李兴发,尝遍百酒也枉然
只要提起酱香,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位“酒中翘楚”,那就是上世纪中后期叱咤酒界的国酒大师——李兴发。李兴发对大众来讲是非常陌生且平凡的,但在业内人士眼中,他却是引领全行业革新的灵魂人物,“李兴发”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含义几乎等同于“丰碑”。
历史上“酱香酒”的正式确立,始于1965年的“茅台酒试点论证会”。会议由国家轻工部在山西召开,会上正式肯定茅台酒“酱香、窖底、醇甜”三种典型体的确立和酱香型的命名。而这科学结论的提出者,正是经历四年艰苦卓绝奋斗的国酒大师李兴发。从此,李兴发“酱香之父”的美名广为流传。他的专研成果《我们是如何勾酒的》科学论文以及他的雕像被珍藏在茅台镇国酒文化城中。
不怕别人优秀,就怕优秀的人更努力
根据茅台酒厂相关资料记载,李兴发出生于1930年,1952年进入茅酒厂当工人。1955年,依靠不懈的努力与惊人的悟性,25岁的李兴发一跃成为技术副厂长。然而,这仅仅是他白酒革命征途的又一个起点。
在历代酒师的言传身教中,“端午制曲、重阳下沙、高温制曲”等珍贵的传统工艺得以流芳百世。但是,其中颇有“点石成金”意味的勾调技艺却只能依靠各个酒师的直觉和经验,容易使酒质不统一、风味差异大,这更添茅酒的神秘感。深谙酿酒之道的李兴发,意识到只有精选制酒原料、改进传统生产工艺、严格把控酒质、统一勾调标准,是使茅酒长足发展的必然道路。其中,解构神秘的勾调工艺更是重中之重。
颠覆源于热爱,平凡成就伟大
犹如爱迪生研究电灯一样,只有试验过近1600种不同材料之后,才有最后一次的成功,只有不断摸索才能揭示真理。关于酿造茅台酒的资料严重缺乏,李兴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勾调、品尝、总结、再勾调、再品尝、再总结,才是揭开茅酒勾调神秘面纱的唯一方法。
研究期间,李兴发采集了200 多个酒样,亲口品尝了4500 多个不断盘勾出来的酒样。他尝尽了无数的酒味,分析了近万个数据。据记载,最多的一天,李兴发尝取800 多坛酒,舌头在酒精的严酷磨砺下,几乎只认酒香不识美食。回首艰苦岁月,无非是李兴发对白酒的热爱、对责任的恪守、对困难的泰然。在探索中前进的李兴发,更是在千百次实践中顿悟出此前仅耳闻过的茅酒秘境——幽雅酱香。
父女传衣钵,酱香幽雅来
1969年,李兴发的九女儿李明英娃娃坠地。女儿聪明伶俐却体弱多病,李兴发刻苦钻研各种养生药草,并以白酒为引,悉心调配,饱含父爱的特制药酒使女儿顺利长大成人。父爱如山,在女儿眼中的李兴发慈祥温和,父亲常言道“五年是基酒,还须兑老酒,若还心不正,久也不是酒”,寥寥二十字就诉尽李兴发对自己酱酒生涯的感悟,李明英亦以此警醒自己。
龙生九子,各不同。或因为父亲的热情教导,或因为家乡的耳濡目染,也或是记忆中那一杯杯养命药酒,李明英对白酒有独特的眷恋。听父亲讲一切关于酱酒的故事、跟着父亲走访各大酒厂,都是李明英重要的儿时回忆。李明英对酱酒勾调的浓厚兴趣,让李兴发倍感欣慰,他把茅台酒的酿酒工艺和勾调技术归纳成八句话“高温制曲,存放干燥,高粱宜粗,生熟合糙,窖期宜长,勾兑巧妙”,并全心全意传授给女儿,父亲寄望女儿能传承幽雅酱香的衣钵。李明英为父亲接棒,在酱酒改革道路越走越远。至今33年的酱酒勾调经验,包括其中在茅台酒厂酒体勾调中心的20多年辛勤锻炼,使李明英少了一分浮躁、多了一分沉稳,她是同龄人中的少见的白酒勾调“技术大牛”。
为了纪念父亲的丰功伟绩与谆谆教诲,李明英与亲人创建李兴发酒业,并与哥弟集团共同打造幽雅酱香“九暹”品牌。
(资料来源:酒说)